培养7种能力,搭建孩子未来生存力!

常青藤国际象棋,15年,专注培养国际化、爱思考的孩子

就8月20日老爸沙龙的“论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话题,

国象常青藤委托第三方机构,

对受邀出席嘉宾展开不做访谈提纲,

不先预设问题的访谈。

用轻松漫谈的方式,

挖掘嘉宾独到的育儿观点与方法论。

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是如何认识孩子教育的?8月9日,我们对谢康女士做了相关访谈。谢康是海德京华国际双语学校的创办人/校长,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之路,她与她先生从海外知名IT公司共同辞职,一起创办了一所学校。

基于篇幅的限制,

本篇文章只筛选了一部分访谈内容整理呈现:

Q: 我听国象常青藤的晓萍老师说,您创办了一所国际双语学校的源起,是因为发现找不到适合自己孩子学习的学校?那您觉得您理想中学校,应该怎么思考教育?
 
A:
嗯,那就先说为什么找不到,咱们可以一起探讨。孩子为什么要上学?埃隆·马斯克认为,语言的学习,可能被技术取代。所以他认为他的孩子可以不需要学很多种类的语言。甚至现在技术已经研发到改写人的海马回记忆能力。如果技术可以解决人的一部分学习问题,也许作为一所学校,在知识性学习的必要性就大大减低了。是不是有一些知识性的学习,未来完全不需要通过传统学校的教育途径去完成的。 

如果埃隆·马斯克做的这个事情,真的能长期有效并证明没有太大副作用的话,那未来,学习这就可以变成这样一个标配:孩子生下来可以先让他傻玩到10岁,然后躺着睡一觉,该会的就都会了。如果基于这个,一个人的学习的意义在哪?如果孩子从3岁就开始受教育,我要去选择一个学校,我要让孩子在这度过12到15年的所谓人生学习阶段,要让他完成什么?这是基于未来可能性,是教育所需要思考的。

Q: 那您觉得孩子完成什么学习是最重要的,教育的意义又在哪呢?
A:
不同时代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像我们这样6/70年代的人,是生在工业时代。我们必须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可以因此找到一份可以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工业时代,就有工业时代这种以知识和技能为主体的教育形态。 

但是,进入工业时代的时间点对于每个国家都不一样,我们称之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时代比我们早好几十年甚至更久。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他们的反思也比我们早开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到了一九五几年的时候就有了IB课程。就是因为大家发现,这种基于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是没有办法去让这个世界的未来变得更美好的。

 

因此就出现了一个词叫“素质教育”,以能力为导向。所以,IB课程里面它会强调说学习能力啊,沟通能力啊,思考能力啊,动手能力啊等等,这些综合能力的学习。同时,知识结构也从之前的条状式学科式的知识结构,变成了跨学科网状式的知识结构搭建。

 

当然,还有一条路,叫博雅教育。这条路并不是在素质教育之后发生的。这个博雅教育时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久远的。也就是说,人类过去几千年,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古希腊文明都是存在的。博雅教育的目的,除了知识技能之外,还要给予一个人三观的建设。也就是说,他到底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去学艺术,或者我去学文学、学逻辑到底是为了什么?真的搞清楚到底“我是谁?我为什么来?我去哪?”的问题。

 

所以,学习不是没有目的的。不是说因为艺术、文学这是优美的学科我就要学一下。学习,基于人对于生命的思考而来的,树立起的是对三观的深度探索。教育的意义也就在此。

Q:  那面向未来给孩子什么样教育,是他们应该需要的呢?您在国外工作生活过,觉得东西方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呢?
 
A:
在办学校之前,我和我先生都是在IT行业工作。我和我先生辞职办学校的时候,美国亚马逊的仓库里几乎看不到人了。所以,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时代,有逻辑定式的劳作都可以被机器取代。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出现了比人更稳定且廉价的生产力。 

(特别有意思,您话题与我访谈的另外一位国象常青藤家长,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人工智能。他是做成人教育领域的工作的。他说他发现很多成人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的,为什么中国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呢?因为从来没有提问的需求,只需要回答。应试教育唯一训练的是在你已知范畴内的,回答变形之后问题的能力。不需要自己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是在解决问题失败后或者试错后的修正能力。这些能力在过往的应试教育中几乎没有。

 

我们不要把话题用东西方这样的词放太大了,我只熟悉中国和美国。我教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成人,所有的学段。我觉得在应试这件事情上,中国和美国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不过,美国也不能这么概括,比如说IB,这个学习方式在美国也不是个主流。所以你要全都说美国,美国的公立私立学校之间他又有很大差距。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还是具象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差别。

 

应试教育他只是为了完成考试,也就是说阶段性的测试,而设定目标的一个教育。但是素质教育,首先是目标的时间周期更长,需要的是未来这个孩子能解决的问题是超越考试的。所以素质教育的范围更大。这是这两者本质的差别。

 

相对于我看到的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差别,美国人他面对问题的思维开放性更好。我说更好,这个里面我并没有量化,说100分满分他们就是90我们就是40,我表达的意思也不是这样的。但是中国人、中国孩子,包括我在企业与更年轻的员工一起工作,我会发现,中国人在思维里面有一个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个问题只要我跟你说的不一样,我人一定会认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不接受咱俩说得不一样的时候,可能咱俩都对,或者咱俩都不对,也可能咱俩说的根本就不是一件事。

 

没有深度思辨的这个能力。只要观点不同,他第一想到的就是,你要不同意我就是对立面。因为我们所有考试题只有对和错两种可能性。所以整个教育的结果就是,在看待问题角度上永远是一个二元对立的状态,缺少了开放性。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因为它会限制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就是只相信对和错。可能这件事也没有对也没有错,只有更好。因为你关注的东西不同,你总花时间在说服别人你是对的,和你总在花时间去寻找一个更好的答案,人生方向不同得到的必然不同。

 

当然,把上述我的观察归因于教育肯定是不合理的。上述问题可能也跟中国社会的体制也有关系。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人要去做事情总是要去寻求别人的批准。比如老板要同意,我才要去做这件事。比如我要办个学校,得先让政府给我发个证。在美国可能你爱干啥就干啥,只到有人来告诉你这件事你不能干。

 

这两种不同,一个叫绿灯模式,一个叫红灯模式。中国的孩子总是在找绿灯,谁告诉我这件事可以干我才去干。美国的孩子,脑子里没这概念,想干啥干啥。直到有人来亮了红灯了,才知道这件事我不能在干,再想想我能干点其他的什么。

 

我并没有讲这两种模式之间的有什么对和错,我是想说对我们的局限。一个人的思想产生了局限,也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也产生了局限。所以很多的创造力恰恰是因为这个而消灭掉了。上述的现象局限了我们孩子的创造力,当然,任何社会性的现象都不可能是单一性的变量。

 

其实每一天大脑里产生出的想法数量,我认为在中美两个国家或者说东西方的不同国家里面都差不多。但是为什么一个国家有更多的创新,另一个国家在过去30年创新相对滞后?我们现在的差距,实际上是发展差距。人家已经在开始反思工业时代的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新中国才成立才解放,后面走的路线也不同。我们在教育这件事的思考,在时间起点就是落后的。但我相信未来这种滞后现象一定会改变。

Q:  那教育产生的结果是要把人的创造力打开吗?这次国象常青藤嘉年华活动会邀请来小波尔加的爸爸。她爸爸教育观念是:人人都是天才,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教育扼杀天才。教育是要培育出“天才”吗?再就是,提到天才,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词汇很沉重,天才背后是人生的不幸福。这您怎么看?
 
A:
人的创造力这不用打开,本来就存在,是我们局限了。原来的教育过程破坏了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我们每个人的好奇心创造力都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赋予的。老天对每一个人都赋予了才能,对外呈现就是有的人擅长用语言演说,有的人擅长绘画,有的人擅长做葡萄酒… 

对天才的定义,我们不能狭隘的说,数学好,或者科学思维好,即为天才。天才实际上是多得去了,真的是什么天才都有,我都见过做饭的天才,举不胜举。先得把天才是什么搞清楚。如果我们把“天才是老天赋予的”这个天才定义搞清楚以后,后天我们只能做保护。也就是说这个种子已经给你了,后天长得好长不好你得第一保证种子别死了,第二是你做什么能让天才基因充分表达。换句话说,你不做什么可以不限制它的生长与表达。我们从这个角度上去讨论。

所以,你谈到的波尔加爸爸为什么不把女儿送到传统学校呢?是因为她老爹很聪明,一看传统学校就是要把“人参削成胡萝卜”的地方,一定会限制我女儿的基因表达,那我女儿不就会被废掉了吗?所以她老爸的观点我觉得是对的。也许我跟他对天才的定义不太一样。我只能从我的理解来诠释这个概念。每个人天生带来什么,有可能自己并不清楚。作为教育者有一个任务:帮助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天赋是什么,帮助孩子去保护好它,发挥好它。

 

 Q:  那教育是帮助孩子发现/保护/释放天赋吗?是让孩子把天赋更全面更多元的呈现出来吗?
 
A:
让孩子发挥保护天赋其实就包含了全面与多元的呈现。比如这个人呈现出绘画天赋,不是由他的技法决定的,而是由他脑子里想什么决定的。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的思想深度,他对于世间万物的洞察力等,是不是能转换成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当我发现一个孩子更善于用图画去表达的时候,我更重要的是在其他部分帮他补足。所以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Q:  那您认为教育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弥补孩子的短板吗?
A:
我们前面讲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后面那句话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你前面说的天才沉重痛苦,往往是因为家长过度追求“长板”的强化,而把可均衡发展牺牲掉了。 

你说的天才不幸福痛苦,恰恰是他父母在教育选择上造成的痛苦,而非天才本身就应该会受的痛苦。当然,这并不是以偏概全说所有人的不幸福是如此,我只能说一部分根源是如此,具体到个体,一定是有个案的不同。

《培育天才,由艺入道,与老爸》沙龙活动

~将进行现场直播~

请关注微信之后将发布直播链接

【沙龙时间】
2019年8月20日
15:30-18:00
【沙龙地点】
清华大学
【主讲人】
天才老爸拉斯洛·波尔加

报名请扫码

详细了解请点击

国象仲夏旅丨天才老爸沙龙活动《培育天才,由艺入道,与老爸》

图片来自国象常青藤北京棋馆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