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间的王者,智慧的桂冠(1)

根据个人经验,我是深知被称为“国王的游戏”所具有的神秘诱惑力的,在人们发明的各种游戏中只有这一种游戏,它的胜负不取决于任何刁钻的偶然性,只给智慧戴上桂冠(非群嘲,茨威格老兄可能只会玩国象)。

——斯蒂芬·茨威格

诚然,国际象棋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玩意了。谢军、诸宸、侯逸凡等诸多名手为我们带来了令人赞叹的荣誉,但在中国,中国象棋与围棋才是名副其实的“大棋”,拥有最为广泛的爱好者与职业团队。与之相比,国际象棋要寒酸得多。

中国象棋在中国13亿民众之中,几乎平均到每13人就有1人会下。围棋则在中日韩三国范围内爱好者广泛。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国际象棋是世界上爱好者最多的棋类之一,而我国的水平还处于上游后列,男子水平更属于中游。

本文的意图,除作者本人的喜好之外,也希望通过这则小叙,使大家更多地了解国际象棋,通过了解那些站在智慧巅峰的王者,希望大家看清,我们的水平,与国际一流水准还相差甚远。真心地希望我国的竞技体育,在世界爱好者最普及的国际象棋、足球、篮球等项目上能早日屹立于世界强者之林。

国际象棋小叙

(本文主要是大师小传,如果有童鞋对开中残局和各类杀法感兴趣,请提议,咱另开帖子,谢谢!)

国际象棋诞生于2000多年前,在旧中国称为“万国象棋”,在港台则被称为“西洋象棋”或“西洋棋”,其英文CHESS意即——将死对方的王。发源地众说纷纭,但大多人认为其最早现于印度,由棋戏“恰图兰卡”转变而成,在约公元10世纪传至欧洲,成为遍及欧洲各国的皇室宫廷游戏,与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赋诗相并列的骑士“七艺”之一。棋艺规则不断完善,其中著名的“王车易位”与兵的“升变”在16世纪初才为大家认可,成为今天的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是世界上最盛行的棋种,它的世界性组织——国际棋联,辖下169个成员国(地区),据国际棋联2010年鉴,全世界有近7亿人会下国际象棋。

伟大的先行者

启蒙导师

吉奥齐诺·格列科(Gioachino Greco 1590-1634 )

 

 

 

格列科,1590年出生于意大利贫寒的农村,被认为是国际象棋规则定性后第一位先行者,其创作完善的意大利开局招法被称为——Giuoco piano,其阐述的意大利开局与王翼弃兵陷阱,迄今流行于世,招法简洁明快,战术思路清晰,是国象初学者的好教材,但在高手对局中由于黑方易于平先而少量使用。

当时的国际象棋是贵族和僧侣玩的技艺,一个贫苦农民孩子格列科下得一手好棋就马上出了名。与贵族财主下棋赌彩是格列科唯一的收入,他完全掌握对付这些贵族财主赌棋客的手段和技巧,是把国际象棋当作“生意经”的开山祖师。他在巴黎赚的赌金数量惊人,1624年,格列科连胜了三名法国名手赚到5000法郎。晚年在西班牙菲立普四世身边待俸,1634年在赴西印度途中亡故。 格列科没留下他的棋艺专著,现在遗存的是当时有钱赌棋客买下几页棋局分析的草稿。

局面型鼻祖

弗兰西斯·安德里·丹尼·菲利道尔(François-André de Philidor,1726-1795)

在国际象棋术语中,“菲利道尔的遗产”(法文l’héritage de Philidor)指的是由法国棋手菲利道尔所创造的杀将法,强调用马。

其人才华横溢,不仅是国际象棋高手,亦是著名音乐家。

菲利道尔14岁已能靠改编乐曲和给人上音乐课自己谋生了,他定居巴黎后,喜欢到“摄政咖啡馆”下国际象棋,在那里结识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和卢梭等人。1745年,他19岁就开始同欧洲一些高手进行对抗赛。21岁,他在伦敦与斯丹马进行了一场对抗赛,以8比2大胜对手,称霸欧洲棋坛。

菲利道尔对国际象棋最大的贡献不是他的杀将法,而是他于1749年出版的《国际象棋弈法分析》(L’analyse du Jeu des Echecs)一书,被视为最早的国际象棋理论著作,最早提出了开局理论。

兵是国际象棋的灵魂,它能独立地进攻并进行防御。一盘棋的胜利与否,常常取决于兵的位置是好是坏。

——弗兰西斯·安德里·丹尼·菲利道尔

浪漫的先锋

阿道夫·安德森(Adolf Anderssen,1818-1879)

安德森出生在德国布里斯劳一个贫穷的家庭。1836年,他毕业后进入一所大学教书,讲授数学和德语,并很快被授予教授称号。安德森9岁就会下国际象棋,但直至1840年都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成功。

在1845年至1846年间,他开始对国际象棋产生浓厚兴趣,分析大师对局,并找高手切磋,不久便声名鹊起,成为浪漫主义棋风代表——战术组合大师,优雅的路线,眼花缭乱的将杀。

他于1850年坐上国际象棋第一把交椅,称霸棋坛整整20年。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位非正式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其代表作为1851年6月21日于伦敦国际象棋锦标赛上与莱昂内尔﹒基席里斯基的万古长青对局,也被人们称作“不朽对局”。本局中,执白棋的安德森先后弃掉了一个象,两个车,一个后,以剩下的单象双马对敌方后、车、马、象俱全的态势完成了将杀!

1.e4 e5

2.f4 exf4

3.Bc4 Qh4+

4.Kf1 b5?!

5.Bxb5 Nf6

6.Nf3 Qh6

7.d3 Nh5

8.Nh4 Qg5

9.Nf5 c6

10.g4 Nf6

11.Rg1!! cxb5?

12.h4! Qg6

13.h5 Qg5

14.Qf3 Ng8

15.Bxf4 Qf6

16.Nc3 Bc5

17.Nd5 Qxb2

18.Bd6!! Bxg1?

19.e5! Qxa1+

20.Ke2 Na6

21.Nxg7+ Kd8

22.Qf6+! Nxf6

23.Be7#

无冕之王

保罗·摩菲(Paul Morphy,1837—1884)

摩非1837年7月生于美国中部的新奥尔良,他的父亲阿隆佐·迈克尔·摩菲(西班牙籍,拥有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血统)是一名律师,曾担任路易斯安那州的州议员、总检察长和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摩菲的母亲露易丝生于一个著名的克里奥语家族。摩菲跟随父亲成为一名律师,能够流利地讲4种语言,居然能记住路易斯安那州所有的法律法规(约1000多篇文章和市民条规)。

据保罗·摩菲的叔叔欧内斯特回忆,最初并没有人正式教保罗下棋,大约在10岁,他在旁观同龄人的棋局之后自己学会的。十二岁时在故乡新奥尔良,保罗与欧洲来的移民、国际象棋大师罗文泰尔交手,竟连胜两局,而且对局质量很高,被誉为国际象棋神童。8年后,摩菲成为新奥尔良最优秀的棋手, 第一届美国国际象棋赛开幕,摩菲在所有最优秀的棋手都参加的情况下获得了冠军。

1856年,摩菲十九岁时取得了律师资格。由于尚未达到律师从业年龄,因此进入了国际象棋世界。他认为自己的威胁来自大洋彼岸。

摩菲的欧洲之旅堪称最伟大的征服之旅。采取与西班牙征服者相反的路线,1858年,21岁的摩菲击败了当时欧洲一个又一个最伟大的棋手,甚至完胜了德国著名棋手阿道夫·安德森(安德森以非凡的进攻才能著称于世。后世棋手首次看到安德森的“万古长青对局”时仍会感到惊奇不已)。安德森无法抵挡摩菲精妙的攻击。英国著名棋手霍华德·斯当顿则谨慎地拒绝了与摩菲交手。

摩菲英雄般地返回美国,这并不意外,因为他是在全球获得如此卓越成绩的首个美国人。虽然直到30年后,世界上才出现了首个正式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但摩菲毫无疑问是当时的国际象棋王者。

不过,摩菲的统治时期很短。他从来不认为国际象棋是美国南部绅士的正当职业,从欧洲返回后他就再也没有下过正式比赛。他对棋感到厌烦,对法律也提不起兴趣,也从来没有从事这两方面的工作。在美国内战期间,摩菲的焦虑变得更加严重。1884年,他因中风而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精神状况更加恶劣。摩菲被人们称为“国际象棋的骄傲与悲哀”。

遗憾的是,他没有留下什么著作,没能解释他的下棋方法。摩菲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在他离开棋坛后,浪漫派再次统治了棋坛,他们好像根本没从摩菲那里学到什么。又过了25年,这些发展和进攻的基本原则才又重新被发现和形成。

摩菲比同时代进攻型棋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对局面的理解和把握,他善于分析局面,并对其基本特征作出正确评估,他能谋求到一种态势,呈现出战术组合美。而同时,当他面临那种并不能直接转入进攻或进行战术组合的局面时,则沉静自如,因为他的残局技术也是精巧而娴熟的。相比之下,在这些方面,安德森等人大为逊色。

摩菲的风格至今仍为灵活机智与完善的最高体现。在国际象棋界,“摩菲化”已成为一个特定形容词,对棋手来说,“完美”与“辉煌”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也不及它的含义丰富。

摩菲至今仍是无人超越的国际象棋大师。他贡献巨大,自他之后国际象棋界没有产生任何本质的创新。每个棋手,从初学者到大师,都应当反复研习这位美国天才的对局。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与其他的体育项目最终都变为敛财术不同的是,国际象棋携智慧为友,而对弈如同一场为荣誉而争的战斗,这是哲人们之间远离庸俗而又充分彰显智慧的游戏。当棋盘代替纸牌桌时,社会道德的进步将为我们所共睹。

——保罗·摩菲

王者无敌

老当益壮

威廉·斯坦尼茨(Wilhelm Steinitz,1834-1900)

威廉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12岁学下国象,22岁移居维也纳,棋力稳步上升,棋风与同时代选手基本相同——经常冒险弃子,对防守考虑较少,凭借大胆的进攻与犀利的局面嗅觉获得了突出的成绩,被人们称为“奥地利的摩菲”。

斯坦尼茨移居美国,度过20年的时光并加入美国籍,同时逐渐改变了棋风。

1870年,斯坦尼茨建立了关于防御、弱点和战略性弈棋的理论,成为“前斯坦尼茨”与“后斯坦尼茨”国际象棋时代的分界线,成为国际象棋局面型风格的奠基人,仅该理论的发现就足以使其名垂青史,更何况他也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

1886年,50岁的斯坦尼茨在第一次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上击败了浪漫型代表棋手楚凯尔托特,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同样其50岁的夺冠纪录也保留至今,为年龄最大的国际象棋夺冠纪录。

斯坦尼茨保留其冠军资格至1894年,负于挑战者埃默纽尔·拉斯克,1900年8月死于贫病交加。

国际象棋是一项艰难的游戏,需要你不断努力、严肃地反思和满腔热情地去探查。只有诚实和理性地思考的人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威廉·斯坦尼茨

兵行诡道

埃默纽尔·拉斯克(Lasker Emanuel,1868-1941)

出生于普鲁士的拉斯克在国际象棋上具有极高的天赋——自1894年击败斯坦尼茨后(25岁),成为国际象棋历史上第二位世界冠军,并保留其冠军称号达27年!是国际象棋历史上保有世界冠军最长的人。

对于拉斯克而言,国际象棋就是二者间意志和心理的较量。为击败对手,他经常变换棋风,甚至用一些并不好却能扰乱对手的招法对弈,饱受他人指责。

但拉斯克依旧我行我素,凭借其国际象棋的天分与对心理的深刻了解,他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冠军,直至1921年负于古巴天才棋手卡帕布兰卡。

直至60岁高龄,拉斯克依然保持着极佳的战斗状态与竞技水准,并于1924年在纽约战胜了包括当时的世界冠军卡帕布兰卡,阿廖欣等诸多名将。

拉斯克极具数学天分并在此领域做出多项不朽的贡献,同时他也对哲学和社会学兴趣浓厚。在厄兰根大学数学系仅用四个学期就获得数学、哲学双博士称号。

拉斯克死后的传记的优美序文是伟大的艾尔伯特·爱因斯坦撰写的——很少有人对所有伟大的人类问题充满兴趣,同时还能够保持其独立个性。值得一提的是,该文中还包含了拉斯克对相对论的反驳。

对业余棋手甚至大师来说,没有人像拉斯克这样令人无法捉摸。

——何赛尔·卡帕布兰卡

在国际象棋棋盘上,谎言和伪善绝不会长久,富有创造力的组合会充分揭露谎言,伪君子将在残酷的现实中面对将杀。

——埃默纽尔·拉斯克

少年天才

何塞尔·卡帕布兰卡(José Raúl Capablanca,1888-1942)

1892年的一天,4岁的小何塞看着父亲和朋友下棋并指出父亲的失误,吃惊的父亲将他带到国象俱乐部,11岁时他就成为了古巴冠军。

古巴人卡帕布兰卡从不研究棋局棋书,甚至连家中都没有国际象棋棋具,难以置信的是,他于1921年战胜了拉斯克,成为了第三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只能说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天才。

此人1916年至1924年一盘未负,直至输给英国人列蒂一盘。职业生涯567盘棋居然只输了32盘。1927年,这位从不研究棋艺的天才,失冕于刻苦研究棋艺的阿廖欣博士,比赛破记录的产生了25盘和局,阿廖欣以6胜4负而折桂。之后阿廖欣拒绝卡帕布兰卡提出的回敬赛邀请,只和明显弱于他的其他人对弈。

作为平静地局面型棋手的代表,卡帕布兰卡具有极佳的局面嗅觉及应变能力,他能够闪电般迅速地理解局面并几乎不出差错。他那明晰而系统的着法令同时代的对手甚至后辈们自叹弗如,由衷钦佩。

英俊而迷人的卡帕布兰卡结过两次婚(高富帅还聪明无比,这个上帝的宠儿),并被任命为古巴的外交专员转战于全世界,他的第二任妻子据说是俄罗斯公主,品貌俱佳。

在我所知道的众多棋手们当中,只有一位算得上天才——卡帕布兰卡。

——埃默纽尔·拉斯克

我总是小心翼翼地走棋,避免任何不必要的冒险。我认为我的方法是正确的,任何多余的,逞一时之勇的行为,在我看来都是跟国际象棋精髓对立的,那样做不是什么赌博,而纯粹是在跟缜密的逻辑规则作对。

——何塞尔·卡帕布兰卡

狂野棋王

亚历山大·阿廖欣(Alekhine,Alexander,1892-1946)

俄裔法国人阿廖欣生于莫斯科,这位勤奋与天赋并存的选手16岁获得了全俄业余赛冠军,成为大师,从而真正踏入了他的国际象棋人生。

阿廖欣的对局非常激烈,常有旁人无法企及的狂野棋风,他那种恃强凌弱甚至虚张声势的棋风每每让对方因恐惧而方寸大乱。

阿廖欣是国际象棋史上第一位两获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男子选手,1927年与古巴世界冠军卡帕布兰卡的“泰坦”之战,他代表法国以6胜4负25和的战绩战胜对手,成为人类历史上第四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但随后拒绝了卡帕布兰卡的回敬赛邀请,只与弱于他的对手比赛,被认为是保守之举。

夺冠后的阿廖欣曾一度酗酒,并于1935年负于荷兰人马克思·尤伟,失去了世界冠军称号,但聪明的他却提前与对手签订了回敬赛合约,并于1937年重新夺回了世界冠军称号。

除了下棋,阿廖欣心无旁骛,连他的猫也被命名为Chess。别人认为他缺乏魅力,他毫不介意,同时继续酗酒,直至1946年将国际象棋冠军称号带入坟墓——他也是唯一一位将冠军称号带入坟墓的棋手。

阿廖欣一生中共87次参加国际象棋锦标赛,62次获得冠军。著有《我的最佳对局300局》和《盲棋60局》等书,尤其在国象开局上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阿廖欣作为一个艺术家,是国际象棋界的宠儿。他是深邃的计划、远卓的计算和无止境的想象力复合的代名词。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对我而言,国际象棋不是游戏,而是艺术。让这门艺术在热爱她的人们中彰显影响力是我的责任。

——亚历山大·阿廖欣

数学博士

马克思·尤伟( Max Euwe,1901—1981)

1935年击败阿廖欣获得世界冠军的荷兰人不仅是位数学教授,同时也是唯一一位获得世界冠军的业余选手。正当尤伟博士处于棋艺的巅峰期时,他的祖国荷兰却被纳粹占领。

尤伟生于阿姆斯特丹,五岁开始学棋,十一岁参加国际象棋俱乐部的比赛。1928年,尤伟在海牙成为业余世界冠军。1935年在维也纳的世界冠军对抗赛上马克思·尤伟以9胜13和8负的战绩击败亚历山大·阿廖欣赢得了这场挑战赛,成为第五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在荷兰,他成为真正的民族英雄。自那时起荷兰便把国际象棋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两年后阿廖欣在回敬赛中击败尤伟又重夺桂冠。

二战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步退出了国际象棋的实战。从1964年起他又成了两所大学的数学教授,并于1975年担任国际棋联主席。

尤伟博士是一位战术天才,他没有按阿廖欣的方式把天才用到计谋创作上,而是以一个数学家的严密精确来执行局面法则。汉斯·克莫奇说他是“逻辑化身而成的,法则与秩序的天才”。 然而,在随后他俩的公开对抗赛中,归功于阿廖欣的顽强抵抗,尤伟博士如此有力地展示了他立法者般的风格,而究竟哪一步导致他输棋至今未明。

尤伟博士为棋坛留下了大量的棋艺著作,其中,《开局档案》、《中局》、《残局大全》、《棋手的风格》、《判断与计划》尤为著名。从中可以看出他作为国际象棋战略家的思想和镜子般明净的风格。尤伟的正统有力、逻辑严密的棋风使年轻一代棋手们颇受教益。

公众们,甚至还有我们的朋友——那些批评家们是否发现尤伟实际上从来没有下过不正确的组合?当然,偶尔他也会失算于对手的组合,但当他握有战术行动的主动权时,他的计算毫无缺漏。

——亚历山大·阿廖欣

我的兴趣所及,不仅是国际象棋的实战方面,我同样爱好理论,理论研究使得我有可能越来越深入地洞察这项技艺从某一点上可说是唯一的本质。

——马克思·尤伟

文章转载仅用于非赢利性学术交流与讨论,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或修改相关内容。

转载文章,作者:dennislee77,出处: 书迷之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