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4月19日,有幸与国际象棋国际大师林塔相见畅谈。他开玩笑地对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2年,在荷兰格罗宁根举行的国际象棋和谐公开赛上,我十分轻松地切割了对手。一位荷兰棋迷见我深藏若虚,不露锋芒,便好奇的问我“你是否是老庄哲学的继承者?”我笑着回答:“老庄的书我读过,但不是继承者,用老庄的思想来下棋,我还真不会。”
林塔说,“不知咋地,人们总是喜欢从‘儒释道’这方面去想我,这也许与我的名字中有‘塔’有关吧。”林塔出生于1963年,排名当叫林洋。这年上海正值发大水,他父母怕水太多,会把他冲垮,于是将他的“洋”字改为“塔”,一来塔在山上,少有大水;二来佛祖保佑,更安全。
然我以为这也许与林塔的长相有关,一米八的个头,白白净净,斯斯文文。他满脸络腮,前额微冲,有时还眯着眼睛,颇像静坐时面壁的达摩,恬静肃穆。他走起路来,速度飞快,宽大的衣服飘飘然然,有人说他还有点像仙风道骨的吕洞宾。林塔笑笑,一本正经地说:“是吗?”我说:“从人的相貌联想到精神,这本身也是一种哲学。”林峰、林鹤、林凯、林塔四兄弟,在中国国际象棋阵地上叱咤风云,也是万众注目的人物。老大林峰5岁便会下棋,其启蒙老师是他的母亲。在那个天天讲阶级斗争的年代,因家庭出身不好,便无人与林峰玩耍。为聊解孩子的寂寞之苦,母亲便教林峰下棋自玩。不料,这一教却教出个中国国际象棋的领队和教练来。而林鹤、林凯、林塔,还有二姐林鸾飞的启蒙老师便是林峰了。有一年,林峰把弟妹召集在一起,通过比赛切磋棋艺,不曾想到,学棋起步最晚的林塔独占鳌头,竟然战胜了哥哥姐姐,显露了他的天赋。1976年,不负家庭期望的林塔,在全国国际象棋少年选拔赛中,一举获得了第二名。按理来说林塔初出茅庐,能得名次当是件喜事,但他没有引起家里人的振奋,反而带来些烦恼。于是,他们召开了家庭会议。一方认为,1974年夺取上海市运动会冠军的林峰就因为出身不好被排斥至全国比赛之外,林塔将会重蹈覆辙,还不如早早放弃下棋,争取读大学方为上策。而林峰则认为:“林塔下棋已是上升期,继续下棋为好,何况国家急需用人,也许‘时无英雄,竖子成名’正当时,说不定什么时候还能报效祖国呢,下个三年再说吧!”果然少年出英雄,1977年,林塔在全国少年比赛中七连胜,一下子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上海棋院自然也慧眼识才,决定列林塔为后备力量。孰不知,不知哪个好事者打了横枪,给上海体委去了人民来信,说他家庭出身有问题,林塔被“清洗”了。无奈之下,林塔只得回校读书。当时正逢上海市高中统考,因为林塔缺课太多,教数学的班主任怕他考不好,会拉班级的平均分,劝他息一年再考,而林塔不同意,他向班主任立下决不给班级拖后腿的“军令状”。统考结束,班主任喜出望外,林塔竟考个全班唯一的100分。于是班主任又劝林塔留下,安心读书去考复旦大学或交通大学,为班争光。可林塔棋心不改,他仍痴迷于国际象棋之中。1979年,他去了沈阳参加了全国国际象棋比赛,捧了个冠军回来,回来之后,高考临近,班主任连连敦促他考大学,而上海棋院也终于打破了“唯成份论”的清规戒律,同意接受林塔进上海棋院。一时,林塔处于考大学和下国际象棋的两难之间,最后林塔还是选择了国际象棋之路。林塔以后回忆道:“此时,我已走火入魔,成了‘棋囚’,而且还是心甘情愿地走进了这‘棋之牢笼’,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作为上海队的主力,他为上海队夺得了1981、1983、198、1987、1992年全国国际象棋比赛的男子团体冠军,1990年,他代表中国男队参加了世界个人赛区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