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妈妈?
—丰富、严谨、邻接未来的育儿干货—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德尔曾感叹道:
“我们的教育体系
错过了大好良机,
忽视了孩子发育中
最敏感最能接受的时期”。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天才儿童(gifted child)”。所谓天才儿童,顾名思义,人们普遍认为他们的才能是天赐的,也就是传说中的“天纵奇才”。这些娃娃们,就像超级懂事听话的“天使娃”一样,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总有那么一小撮特别的父母,会相信“天才”无关基因,完全可以靠后天来养成。他们像“做实验”一般养娃,而且竟然用时间证明了自己的“猜想”!
那么究竟是谁给予了这些孩子“才能”?它的决定性因素到底是基因还是后天的养育方式?
小编觉得,答案应该不是唯一的,不过,且让我从一个小故事为你慢慢展开:

前方高能预警!天才儿童出没…

20世纪60年代末,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László Polgár)和他的妻子克拉拉(Klara)着手进行一项重大实验,就是著名的“波尔加实验”。然而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却遭到了无数冷嘲热讽。
拉斯洛一直有一个理论:只要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把任何一个孩子培养成天才。为了证实他的这个理论,他决定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子,亲自为人父母,把孩子培养成才。于是,拉斯洛第一次和克拉拉约会的时候,就提出要生六个孩子,而且最好是女孩子(因为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各个领域的精英都是男性),然后把他们培养成为天才。结果,克拉拉居然欣然同意了。后来,克拉拉一连生了3个孩子,而且全部都是女孩。
拉斯洛研究了在各个行业中被认为是天才的人,共计有数百人之多,并规划了培养天才的“线路图”。
他发现,虽然想达到杰出人物的水平,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但培养天才的过程,始于童年时代或青少年时代的早期。婴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尤为关键。
“波尔加实验“的结果让所有质疑的人都大跌眼镜。波尔加三姐妹成为了国际象棋界的美丽传说。
大女儿4岁开始下国际象棋,10岁时成为国家大师;12岁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公开赛的第四名;15岁拿到了男子国际大师的标准分。
二女儿在7岁时就曾获得了匈牙利11岁组的男子冠军,9岁时则夺得了14岁组的男子世界冠军。
小女儿是“波尔加实验”中是最耀眼的明星。她在15岁零5个月时成为特级大师,在当时的无论男子特级大师还是女子特级大师之中,都是最年轻的。她在世界女子国际象棋棋手中连续25年排名第一,并一直保持到2014年宣布退役。而且在2005年时,她成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对抗赛中的首位女棋手,迄今为止绝无仅有。

波尔加三姐妹

三姐妹的父母拉斯洛和克拉拉并不是职业国际象棋选手。他们运用的,是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做到的教育方法。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起点,其教育目标应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进一步教育打好基础“。
早期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泛指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面向群体是0-6岁的儿童。许多教育学家,都在不同时期发现了儿童发展的必然规律。
蒙特梭利博士在《儿童之秘》一书中阐述了她的发现:在儿童期每个孩子所拥有的不同敏感期。早教如果能顺应儿童的浓厚兴趣,心理特点,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可以在最佳时机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教并不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的训练。早教其实是快乐轻松自然的,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重在品格素养的培养。

蒙特梭利博士

0-6岁的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的接纳,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也是儿童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
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波尔加实验”中运用的早教“线路图”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几个基本原则。
首倡兴趣
在培养三姐妹的过程中,拉斯洛运用了各种方法,来激发孩子们对国际象棋的兴趣。
三姐妹对国际象棋最初的兴趣,来源于探索与发现。起初,拉斯洛在大女儿经常翻找的抽屉里,放了几枚象棋棋子。大女儿惊喜地发现了它们,她很喜欢棋子的形状,总是拿在手里反复观察。虽然孩子只是把棋子当成玩具,但是波尔加夫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大女儿对国际象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后两个女儿出生后,他们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引起了孩子们最初的兴趣。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著名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只有9个月大的时候,父母给他一根小小的高尔夫球杆。同样,也是当成玩具送给他的。
后来,拉斯洛故意让大女儿关着房门在一个房间内练棋,两个妹妹常常把耳朵贴在门外听,她们不知道姐姐在里面干什么。有一天小女儿终于忍不住问爸爸:“姐姐在里面干什么?”爸爸故作神秘地说:“玩一种有趣的游戏——下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听雀跃不已,说无论如何也要学下棋。
这里拉斯洛运用的方法,叫作“同伴效应”。一个家庭里年龄较小的孩子,总是对哥哥姐姐做的事格外感兴趣。就像是看到父母给大孩子买东西,小的一定也会要个一模一样的。那家里的老大怎么培养呢?其实只要是同龄的小朋友,特别是孩子的好朋友,也一样会产生“同伴效应”。所以只要找到其他的小朋友做榜样,孩子同样能对特定的事物产生兴趣。

我们不可能期望两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学习”的机会。
杰出人物的成长经历往往都有一个规律,就是在婴幼儿时期(0-6岁)的敏感期,能够尽情的不被打扰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事情,使得他们在儿童时期(6-12)能对某一特定领域格外感兴趣,并且表现得比其他同龄孩子更有希望成就一番事业。
杰出人物早期时的最重要因素,
即保持那种兴趣和动机,
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
持续激励
无论做什么事,练习的过程总是枯燥的。这时父母要不断想办法激励孩子。比如弹钢琴,每天要练半小时以上,大多数孩子都有坐不住的时候。如果生硬地命令孩子必须练,即使孩子练好了,也会觉得弹钢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这时候,可以给孩子看看钢琴小童星演奏的视频,孩子会觉得,“哇,我也想弹得像他一样好!我一定要好好练!” 还可以用各种有趣的游戏,帮助孩子记忆枯燥的乐理知识。让孩子觉得钢琴很有趣,弹钢琴是一种享受。

研究发现,杰出人物通常会选择父母特别感兴趣的行业。这可能是因为,孩子与父母共度时光并分享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维持对这件事物的持续兴趣。
另一种激励,来自于孩子掌握某种技能后,得到的满足感。超越同龄人的优越感,和赢得比赛的成就感,也会不断地激励他们刻苦练习。
虽然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对孩子的进步至关重要,但是,让孩子体会到刻苦练习带来的回报,学会自我激励;教会孩子从失败的结果中吸取经验,认识到自己有不断提高的空间,更是孩子未来成功的重要基础。
不管用什么方法来激励孩子,
动机必须来自孩子的内心,
否则,它不会长久。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曾用5年时间,研究了120名杰出人士。其中涉及知名钢琴家、网球运动员、奥林匹克游泳冠军、雕塑家、数学家、以及精神病专家等。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不是天才和天赋造就了这些人的非凡成就,而是坚韧不拔的好习惯,不断地追求与完善,帮助他们走向了成功。而所有120名杰出人物,都是在孩提时代,就开始了向巅峰的攀登。
本文中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的灵感和创意来自天际最明亮的十四颗星——大熊座和小熊座 (UMAS)。
哎呦妈妈(UMA)由四位北美华裔妈妈亲手创立,致力于传播自然、有效的亲子交流和基于家庭的早教模式。
我们的公众号专注于科学理性育儿,分享蒙氏理念,引领学前早教。集东西文化之美,博采众家之长。
愿我们的文章能为“当妈这点儿事儿”平添一份游刃有余,给高效早教和健康家庭一个轻松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