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陆续为大家介绍过兵、马、象、车和王
那么今天要重磅登场的说谁呢…
对,就是——王后!

公元6世纪,国际象棋由印度传入了阿拉伯和波斯帝国,结合了阿拉伯的风土人情,用当时伊斯兰国家里国王的主要顾问大臣“齐维尔”取代了“将军”。作为“王后”的前身,它每次只能斜走一格,是整个棋子阵营中最弱小的棋子。
这就很有趣了……
西方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和阿拉伯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社会里没有“齐维尔”这样一位国王的顾命大臣,在国王身边关系最密切的是皇后。显然欧洲人是没法接受国际象棋里那枚叫“齐维尔”的外来货的,而同时期许多国度里的摄政皇后政绩显赫、德高望重、深受人民的爱戴,于是“王后”这枚棋子因运而生。
“王后”可谓是身世曲折啊,从古印度的“将军”到阿拉伯的“齐维尔”再到“王后”的诞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从伊斯兰教到基督天主教的变化,更是东西方不同社会结构碰撞的结晶。
说到这儿,“王后”的故事其实还没有结束,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王后”的前身“齐维尔”其实只能每次斜走一格。在“齐维尔”变成“王后”的五六百年间,“王后”沿袭了“齐维尔”的走法一直没有改变,直到公元十五世纪前后,“王后”才被规定可以横竖斜走任意格数。
说了那么久,王后到底是怎么走的呢?
首先
后可以走直线与斜线
这点与国王相似
箭头所经之处,后皆可抵达)
但最大的不同在于
后一步可以选择走很多格
而王一次只能走一格
心细的朋友一定发现了
后的走法 = 车+象
(忘记车和象的走法的朋友也可以翻翻咱们的历史推送唷~)
“王后”的功能变得强大离不开那几百年间各国皇后们的丰功伟绩。作者的观点中,10世纪时奥托一世皇帝的皇后阿德拉伊德和奥托二世皇帝的皇后狄奥法诺这对婆媳最可能是“王后”的原型。托斯卡纳的玛蒂尔达、欧特维尔家族的康斯坦丝、唐纳乌拉卡女王、阿基坦的埃莱亚诺、卡斯蒂利亚的布朗歇、女强人西格里德王后、挪威的英格堡王后以及丹麦的玛格丽特王后等这些著名女摄政者的出现逐渐提高了女人在欧洲的地位,也同时为国际象棋“王后”的威力提升做出了重要的铺垫。直到1497年,有一本西班牙的著作确认“王后”横竖斜都能走任意格数的新走法,这个时期正好是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统治西班牙和她自主的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时期。所以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受人爱戴的伊莎贝拉女王改变了国际象棋“王后”的命运。
文章来源于网络
文 | 小少爷 编辑 | 盐巴巴(本文转自:且思小站公众号)文章转发仅用于国际象棋学术讨论,如有冒犯,敬请通知,我们将于予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