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谢军,国际象棋女子国际特级大师、世界冠军、教育学博士后、心理学博士。她四次获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打破了由欧洲人垄断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的现象。三次获得女子团体世界冠军,三次获“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任多家报刊杂志教育、育儿专家。

几乎所有的棋类活动都与计算、判断、思考等思维特点相关,而这些思维特点也是人类其他智力活动所需要的。一个人孩童时期的智力发展最迅速,棋类项目的训练无疑是帮助儿童提高智力水平的好工具,下棋就是好玩儿的“智力体操”,“智力体操”的训练活动对青少年想象力、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效果显著。

下棋能培养孩子哪些能力?
1.掌控全盘的大局观
虽说棋手双方掌握的是一模一样的棋局资源,但是对局开始后不久,两名棋手水平孰高孰低就会逐渐明朗。为什么水平高的棋手总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呢?
谢军说,下棋不是对弈者简单地将棋子摆放到某个位置便实现预定目标,而是一场贯穿全局的较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棋手,首先要建立全局观念,处处从大局着眼,时时在细微处较量。如果不把棋理想清楚,不管下多少盘棋,我们的棋艺水平依然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棋力难以提高。无论是哪一种棋,都必须讲究棋理,棋手要在符合棋理宗旨的前提下与对手较量。
下棋掌控全局是很关键的,对手走一步,你就要想到他的第二步、第三步。同样,你走的每一步,也都不能是盲目的,而要从全局出发,去调配每一颗棋子。一盘棋,胜利的标准本来就不是你能“吃”掉对方多少棋子,而是能否尽快地“将军”。
此外,在攻的同时,更不能忘记了防,对手的每一颗棋子走到哪了,你都必须看到。也就是说,在棋盘上,不能忽略任何一颗棋子,哪怕它是一个小“兵”。因为有时往往一颗棋子用好了,全盘皆活。通过下棋,能懂得掌握全局的重要性了。
2.无声的挫折教育
在当今独生子女大背景的社会,家家的孩子都是捧在手心里的宝贝,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遭遇的挫折看得过重。而孩子们似乎认为在做事过程中一切顺利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上就有些接受不了,容易出现把问题无限放大,继而失去信心的情况。下棋是无声的挫折教育。
在少年儿童棋类比赛的赛场中,经常能看到获胜小选手兴高采烈的笑脸,也能看到脸上挂着泪痕的小人儿从赛场走出来,孩子哭往往是因为接受不了比赛失败。
谢军认为,下棋必然有输赢,理性接受棋局的胜负结果是对小棋手的一种最佳心理训练。
棋手的成长一定会经历从最初的赢棋欢笑、输棋忧伤到客观分析棋局,从简单关注最终结果到更加注重分析总结棋局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对小棋手来说最终的输赢结果不再是一个什么大不了的“刺激”,遇到不理想的成绩,孩子能从难以控制情绪到从容冷静接受结果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孩子输棋不是一件坏事,抛开棋艺水平不说,单凭通过下棋学会面对并接受不如意的结果来讲,就是一种抗挫折训练。
3.不一样的思考力
许多从幼儿园升至小学的孩子都不同程度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上课无法精神集中。谢军认为,下棋对少年儿童智力开发具有极好的效果。例如:下棋可以训练专注力。通过下棋让孩子形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好习惯,避免其在学校上课做作业时三心二意。
下棋可以教会孩子认真思考、严谨思维。俗话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当孩子养成认真思考每一步棋的好习惯时,孩子马虎和偷懒的坏习惯自然得以改变。
下棋是孩子的一把启智金钥匙。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不再是大人的专属,学习棋谱定式并在实战中举一反三,更是小棋手最乐而为之的一件事情。
下棋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一种记忆方法。下棋的孩子当然不是天生记忆力超群,但是棋手复盘和记忆定式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都可以变成习惯、变成自然。所以,人们大可不必进行专门的记忆训练,只要专心,智力正常的人完全可以通过下棋显著提高记忆能力。
下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为每局棋都是崭新的,这就要求棋手在棋局战斗中具有理性的思辨能力与感性的创造力。当然,有些棋局更是考验棋手抽丝剥茧、耐心计算、一环套一环的推理能力,以及深入分析判断的能力。
总而言之,棋是开发孩子智力的一把金钥匙,让孩子拥有不一样的思考力。

谢军解答关于孩子学棋——玩儿中学,最重要

问:孩子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学棋?孩子下好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谢军:下棋是一项智力体育项目,对锻炼人的大脑很有益处。有些专业很讲究所谓的童子功,意思就是让这件事情成为一个人最初的爱好,由此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良好的直觉灵感。在下棋这件事情上,但凡说某某棋手具有上佳的棋感,指的就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潜在优势。由此可见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孩子参加棋类活动当然是年龄越早越好。
无论是国外相关研究数据还是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我们知道从生理角度来讲,人的大脑要到四岁时才能达到与成人接近的水平。
棋艺内容对儿童来讲,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活动。说下棋简单,是因为棋子棋盘本身的造型简单,行子规则清晰合理,对于小孩子来讲比较容易当作游戏来接受;但下棋同样有相当复杂的一面,因为这项活动要求参加者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并且在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当中进行合理的选择。因此,当我们把项目特点、要求和人的生理发展规律相结合进行分析的话,可知孩子大概在四至五岁具备了参加棋类活动正规训练的能力。
问:我知道学下棋有很多好处,也想孩子学,现在也看不出他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怎么引导孩子呢?
谢军:孩子喜欢不喜欢一项活动,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这件事情是不是好玩儿,他能不能在参与这项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也就是说,孩子自己有主动下棋的兴趣和动机,才能将其潜能发挥出来。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愉快主动地去探究它,正如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所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换言之,要让孩子在玩儿中学,让孩子在下棋过程中感到开心最重要。
不管家长对下棋这件事情是不是感兴趣,都不要勉强孩子。孩子喜不喜欢下棋,该不该参加棋类活动,由他们自。
己决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国际象棋本身的兴趣是最为可贵的,一定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顺其自然地进行教育。
从棋品看人品——学下棋学做人
问:陈毅元帅说:“棋虽小技,品德最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棋手品德的重要性。你怎么看棋品和做人?
谢军: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孩子而言,学棋不仅是学习棋艺技术知识,更要注重棋品,通过下棋学习做人。
孩子年龄小,辨别事物大多依靠外在的一些信息,注重眼前的体验和结果。不仅是孩子,在学棋的过程中,大人们有时也只能看到表面的一些东西,不会往更深层次去思考。例如,在很多人的眼里,下棋最重要的是结果,只要赢了棋,就是胜利。
下棋的目标是追求取胜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把对局结果当成唯一的目标,对于孩子的教育就不够全面。下棋不单纯是双方棋手棋艺水平的较量,下棋的过程中更体现了两个人的棋品棋德。综合素质强的棋手,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一名棋手的棋品棋德在整个对局过程中都会得到体现,甚至在一局棋开始前和结束之后,棋手的棋品和棋德仍然在接受着考验。曾经有个别棋手缺少棋品棋德,在对局和比赛中闹出不少笑话,有的甚至惹出了大麻烦。例如,有些棋手不遵守下棋落子无悔的规则,趁着对手不注意的时候改变已经走过的棋; 有些棋手在对局过程中故意制造噪音、做奇怪的表情,干扰对手的思考;有些棋手在对局过程中与其他棋手讨论棋局,或者看电脑、打电话,存在作弊的嫌疑;有些棋手赛前与对手签订“君子协议”,提前商定比赛对局结果; 有些棋手只要对对局结果不如意,便在赛后故意诋毁其他选手,造成恶劣的影响……这里谈到的诸多不良行为,不能简单定义为“占便宜”,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令人所不齿,与棋手应该遵守的品行操守格格不入。
在一些青少年比赛的赛场外,我们经常看到等候孩子的家长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议论。如果有心人抽空停下脚听一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身上的特点和学棋过程中的点滴小事,都逃不过大家的眼睛,是非对错自有定夺。但是,偏偏会有一些家长总在琢磨令孩子快速取得好成绩的“旁门左道”,这样就难免把心思“走”歪了,最终不仅没有帮上孩子,从长远看反而害了他。
学棋学习两不误
问:有的家长说,孩子自从接触了棋子之后,便像着了魔一般每天都要下几盘,弄得家里的大人不知道怎么应付,怎样对待这样的孩子呢?
谢军:其实,家中有这样一个孩子,家长不仅用不着担心什么,反而应该高兴才对。因为,孩子被棋局迷住了,至少说明下棋正是他的兴趣所在。教育学中有这样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孩子在兴趣所在领域,未来取得成就是一件可能发生的事情。
孩子对棋着迷,往往发生在初学阶段之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自己进步比其他小朋友快,而且已经能够理解体会棋局的精妙之处,想进一步在棋局中探索。虽说学棋的孩子年龄不一样,但是大多都处于学龄阶段,因此学校的功课不能因为下棋而受到影响。当然,特别喜欢下棋的孩子通常在学习方面都学有余力,考个不错的分数用不着花费太多气力。本来嘛,下棋原本就是一种高水准的智力游戏,喜欢玩儿智力游戏的孩子,遇到常规难度的学校功课,当然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挑战。
不过,这里要提醒的是,学习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功夫活儿”,在任何环节出现怠慢,都可能影响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即便孩子在学习方面没有遇到任何挑战,家长和孩子还是要认真对待学校的功课。
在保证正常学业的基础上,如果孩子表现出了对下棋的痴迷,那么家长完全可以在教练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发展孩子的兴趣。要知道,并不是有兴趣就能够达到很高的棋艺水平,而要在学棋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不断提高领悟能力,通过实战和训练一点一点达到很高的水平。孩子年龄小,在学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容易产生反复情绪,甚至是退缩和畏惧,这时需要家长在一旁积极协助,与孩子一起接受挑战